■蔡伟光
建筑作为终端能源消费的三大部门之一,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科学制定建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对国家“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建筑碳达峰、碳中和需从建筑全寿命周期视角出发,构建涵盖建筑设计、施工、运行和拆除全过程低碳化路径。
构建全过程低碳建造体系
建筑设计减碳化。推行被动式建筑设计,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建筑设计和环境配置,适应并利用地区气候条件,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与通风,最大限度降低建筑照明、采暖及空调负荷。发展低碳建筑结构体系,推广钢结构建筑轻量化设计,探索可替代循环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降低建筑单位平方米材料的碳排放强度。推广百年住宅建筑标准,提升建筑安全耐久性标准,满足建筑支撑体耐久性和建筑填充体可维护可更换性,达到建筑长寿性能要求,避免由于建筑结构、功能设计落后原因导致的建筑短命现象。
建筑施工绿色化。推动智能建造、建筑工业化和绿色施工协同发展,利用BIM虚拟施工、建筑工业化等技术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失误和过程损耗,避免工程返工,有效减少材料损耗。加快新能源机械设备的创新研发,扩大其在施工企业的应用比例,逐步替代高排放和高噪声的柴油机械设备,实现施工设备的能源清洁化。
建筑运行低碳化。依靠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对建筑能源、环境和使用者需求进行智慧调节,实现建筑低碳运行。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升建筑运行能效。探索公共建筑能耗限额制度,倒逼公建业主提高运行管理水平。
建筑拆除资源化。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和新型建造方式,推进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工作,推行建筑垃圾现场分类制度。建立完善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相关标准体系,鼓励建筑垃圾再生产用于路基填充、房屋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
实施全领域的重点工程
能源利用高效化tangxin。新建建筑能效提升工程方面,需加强建筑设计、施工管理,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提高新建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高建筑体型系数、窗墙比及窗、墙、屋面传热系数要求。推动农村建筑节能标准实施,提升农村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和室内环境舒适度。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示范,研究零排放建筑技术体系。城市绿色有机更新工程方面,采用合同能源管理、PPP模式、绿色金融等市场化手段,推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探索将建筑节能改造作为基础类改造内容,形成与小区公共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建筑功能提升改造统筹推进节能宜居综合改造模式。绿色建筑品质提升工程方面,要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提高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重点功能区内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建设比例。发展绿色建材,提高绿色建筑使用绿色建材的比例。鼓励绿色农房建设,完善住宅相关标准,提高建筑健康性能指标。糖心vlog
能源结构低碳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方面,大力实施太阳能光伏屋顶计划,推动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光伏发电系统在中低层住宅、酒店、学校、医院建筑中的普及。大力推广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区域集中供冷供热技术,应对日益增长的采暖需求。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动农村能源清洁化利用工程。建筑电气化工程方面,充分发挥电力在建筑终端消费的清洁性、可获得性和便利性优势,建立以电力消费为核心的建筑能源消费体系,提高建筑用能清洁电力消费比例。研究建筑内直流供电及柔性用电技术,开发基于电力大数据技术的公共建筑能耗监测、智能诊断与需求侧响应技术。低碳供暖工程方面,继续推进北方地区清洁供暖工程,淘汰散煤供暖。推广工业余热集中供暖,发展空气源热泵供暖,探索核电、氢能等零碳供暖技术。
建成环境绿色化。建筑立体绿化工程方面,因地制宜,开展建筑屋顶绿化、立体绿化。统筹布局可再生能源与屋顶绿化,加强屋顶绿化和可再生能源设施一体化设计,合理配置屋顶固碳植物。鼓励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生态节能手段加强既有建筑立面改造。提高居住小区绿地比例,利用坡地、洼地等不良地形进行绿化建设,鼓励种植具有防风、降噪、调节小气候的本地植物。充分利用各种边角土地和空间发展棚架绿化、悬挂绿化、檐口绿化、装饰绿化等立体绿化,发展口袋公园。合理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科学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推进公园绿地、街道绿地、道路绿地建设,合理配置绿化树种,提高城市绿地固碳释氧能力。
完善全要素支撑体系
机制支撑方面,探索我国建筑绿色低碳发展的市场化机制,研究制定不同类型建筑的碳排放限额与超额加价管理机制,构建我国区域碳交易的实施机制,鼓励绿色金融支持建筑节能减排投融资机制、公共建筑市场化机制、既有居住建筑改造机制等;管理方面,建立建筑设计、施工、验收、运行、拆除全过程的闭合管理系统,构建适应于我国建筑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绩效考评体系,实现对全过程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动态核定与监督。
技术支撑方面,一是应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和项目研发,集中攻关建筑低碳关键技术与产品,加快成熟技术和集成技术的工程化推广应用。二是结合气候特点、区域特色、资金配置等关键因素,提出相应的设计、施工、验收、检测、评价、运行、改造维护等标准制修订清单,构建我国建筑节能及低碳发展标准体系,并鼓励构建高于国家标准水平的地方标准与团体标准。三是在协同发展区域内建设建筑节能标准领跑城市,树立不同气候区的能效提升标杆,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鼓励开展零能耗建筑、产能建筑建设试点。对大型公共建筑、政府投资公共建筑项目,探索开展建筑节能设计方案专项评估制度。
产业支撑方面,一要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标准化、工程化、产业化,加速建筑节能减排与绿色建筑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发展创新平台建设。同时,围绕建筑低碳节能技术、高效光伏、智能柔性用电、储能技术、直流电、绿色建材与装配式等重点领域,培育建筑低碳服务产业,促进建筑节能减排与绿色建筑相关咨询、科研、规划、设计、施工、检测、评价、运行维护企业和机构的发展。二要引导企业开发建筑节能减排与绿色建筑产品,培育适应高品质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可再生能源应用等领域发展的相关全产业链,促进产业供给侧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开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建设,推进产业链整体发展与升级。
资金支撑方面,需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试点贷款贴息、政府担保、财政补助补贴及奖励、税收减免、加计扣除等方式,调动开发商和业主采购绿色产品、应用绿色技术的积极性。引导、鼓励金融机构设计覆盖建筑建设、运营、销售全过程的绿色金融产品。此外,开展建筑领域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完善建筑碳交易制度,运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
数据支撑方面,一是构建完整的数据指标体系;二是建立各部门相协调的建筑用电力、热力、燃气、煤炭等数据共享机制和协同机制,研究建立碳排放数据统计、监测与共享平台;三是研究数据应用和公示制度,提高建筑能耗及碳排放数据的透明度,深化大数据关联分析、融合利用,实现城市及建筑用能和碳排放的智慧化管理。糖心vlog入口
能力支撑方面,对于政府与专业机构,加强相关政府部门、第三方检测、节能审核评价及建筑能耗测评机构能力建设,发挥现有的节能监管及建筑能效测评体系作用。对于从业人员,鼓励高等学校增设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相关课程,将相关知识纳入继续教育重点内容,加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全过程中相关从业人员的建筑低碳政策、技术与标准培训,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对于全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宣传活动,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建筑领域碳达峰行动。
(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教授,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委会主任)
本文原载于《中国建材报》11月14日1版
责编:丁涛
校对:和新龙
监审:贺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