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其仔(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今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期间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深刻认识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瞄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立足我国国情,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构筑我国未来发展战略优势提供重要支撑。
一、充分认识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本钱,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家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合理的量的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的物质技术基础。从现代化的历史看,实体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是推动国家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推动国家进入现代经济增长轨道的主导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创造的世界奇迹,离开实体经济这个基础,特别是制造业这个基础是完全不可能的。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把这一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夯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物质技术基础,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实体经济是应对经济领域各种风险挑战的物质技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应对经济领域各种风险挑战的物质技术基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需要,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需要。我国必须通过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是建立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需要tangxin。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实体经济茁壮成长,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链更加完整,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全球正在经历的深刻的产业和技术革命不断推进实体经济的变革,为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释放新的动力糖心vlog入口。同时,新的产业和技术变革的潜力要得到充分发挥离不开实体经济。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必将带来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和生产方式的重构,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新机遇。新产业和技术革命将推动产业融合,既包括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也包括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产业融合将促进实体经济效率的提升。在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推动下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数字产业化,不仅让传统实体经济获得新的动能、实现升级,而且还会不断拓展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催生实体经济的新形态、新模式。
二、牢牢把握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
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的经济体,无一例外拥有一个庞大而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高度重视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重视抓好制造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都离不开制造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制造业产品更有市场扩大效应,市场扩大有助于社会分工的扩大和深化,不仅有助于工业部门本身的分工扩大和深化,还会有助于经济其他部门,包括对服务业需求的扩大和服务业内部分工的扩大和深化。制造业的发展是服务业效率和质量提升的物质技术基础。服务业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入于其中的资本、产品的技术水平,如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依赖于通信技术、通信工具和数据处理技术工具的发展。
要重视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的前瞻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未来产业是实现产业竞争优势的保证,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
要重视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要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要聚焦确保国家安全,确保基本民生,确保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总体正常运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和实体产业要以自己为主,这一条绝对不能丢”。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大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特别是要把粮食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支持企业“组团出海”,加快进口多元化;要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要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快推进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把握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规律、时代特点、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多元化布局、区域化合作、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的态势,这是经济发展规律和历史大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顺应产业发展大势,从时空两方面统筹抓好实体经济升级和转移。
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与发展实体经济相结合,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还有不少短板,一些产业的基础还不是很牢固,进一步发展必须靠创新”。要勇于创新,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进一步增强针对产业薄弱环节的基础制造能力,破解类似高精度光刻机等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问题。牢牢把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出的绿色化、数字化加速转型的态势,以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赋能补链、延链、升链和建链,将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与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实体经济的数字化水平,推动数字产业实体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要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的实体产业基础。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深入推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推动绿色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融合,充分发挥绿色化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效应。推动传统制造业的绿色化改造,推动促进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绿色化改造,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水平。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中新兴产业绿色化升级。推动全领域产业链供应链整体的绿色化。当前,我国的工业体系绿色化升级中仍有不少关键技术和设备对国外依赖较大,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仍较突出,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中绿色化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推进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核心技术研发创新。
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促进国内外产业深度融合与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引领、带动作用。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推动制造业在国内的有序转移,实现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相衔接,实现城市群、城市圈的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提升与乡村振兴相衔接。提升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实现东中西产业链供应链梯次衔接格局。鼓励各地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消除区域壁垒,真正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升实体产业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增强实体经济国内大循环动力和可靠性,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标高标准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增强实体经济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形成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增长点。
来源: 《红旗文稿》2023/9